本报讯 向斌、刘斌翔报道: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隆冬时节,望着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连片农田,樟树市张家山街道沙梗村村民陈冬根满心欢喜。“以前种田靠天吃饭,亩产最多八百斤。现在种田省心省力,轻轻松松亩产近千斤。”2016年,该市争取到600万元中央资金用于沙梗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村里3400多亩“望天丘”成了高产田,2500多户农民受益。
近年来,该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合资金,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项目区综合整治,有力促进了全市粮食稳产高产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唱响了新时代乡村富民曲。仅去年,该市就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6.1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示范片区2个,惠及农民群众5.4万人。
樟树是全省产粮大县,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在全市耕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产量连续14年实现增长,这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投入。”该市高标办副主任陈有兴表示,近5年来,樟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每年建设资金不下6000万元,去年更是高达1.8亿元。数年时间里,该市高标准农田占比由原来的约3成提升到现在的6成以上,耕作条件大为改善,种粮效益逐年提升。自去年起,该市预计用4年时间完成24.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确保全市粮食生产稳定。
该市抓住高标准农田改造契机,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稻田种植传统单一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开发,着力提高农田综合效益,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在经楼、张家山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山东鲁寿种业有限公司预计投入数亿元,打造一个2000亩的现代果蔬基地,栽种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以前村里的土地肥力低,种植效益不高,大家都不愿种粮,流转给种粮大户人家也不太愿意要。现在好了,低洼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土地成了香饽饽。”项目区附近经楼镇老店村村民张银楼算了笔账,改造后的农田流转给一家公司搞特色种植,每亩租金一年在500元以上,比之前翻了一倍多,自己还能优先进基地务工赚工资。去年,该市流转土地2.3万亩,流转率占项目建设总面积38.4%,7个乡(镇)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已确定稻虾、农业园及中药材种植等用地1.02万亩。
本着“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该市通过设立宣传牌、刷墙体标语、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管护宣传教育,以增强群众参与管护的责任感。同时,辖区乡(镇)组建项目后期管护小组,对建成后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硬化道路等登记造册,建立“群众自我管护、乡镇定期监督”的管护机制,形成“专业管护、群防群护”的良好局面,以确保好项目能长久地惠及民生。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