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讯 丁志成 王青山 记者朱振雄报道:2013年1月28日,江西丰城市蕉坑乡驻台州流动党总支书记卢金生同志当选江西省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荣誉背后,饱含着一名流动党员十余年带领数千外出务工农民创业致富的执着追求,烙下了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成长历程。
20多年的山雨欲来,梦想终成现实。
62年3月,他出生于蕉坑乡瑶里村一个百人小山村,从小看到父辈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产生了长大后一定要改变小山村的落后面貌,让乡亲们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的梦想。
1976年,他高中毕业当上了村小民办教师,自学掌握了裁缝手艺,一年下来,工资加工钱抵得上3个劳力的收入,但卢金生知道这样下去,离自己的梦想遥遥无期。1987年,他辞去了教师工作,带着梦想毅然踏上创业路,先后做过木材生意,办过砖厂,开过运输车,但事与愿违,不仅没挣到钱,反而欠下1万多元债。
面对挫折,他没有灰心。1998年春节一过,他怀揣着仅剩的70元钱,携妻来到千里之外的浙江台州,寻找心中的致富梦。经过几番周折在台州市路桥区一家五金厂找到了一份抛光工作,凭借有文化、肯吃苦,熟练掌握了整个台州无人能做的绝活---摩托车后衣架及防盗锁具抛光技术。拿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心中时刻想着自己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11月,当地“老板”出资200万元,他与技术入股的方式,创办了鑫庆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当年盈利1800万元,成为台州市同行中首屈一指的规模企业。然后,他先后与人合资兴办压铸厂、五金厂,把本村的劳力都招聘进厂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20多年的党的培养,信念始终不移。
从86年10月入党起,他抱着“一心跟党走”的信念,自觉履行党员责任。
通过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姓带一方,在台州市路桥区等地务工农民3000多人,形成了“蕉坑村”、“蕉坑街”。随之而来的劳资纠纷、工伤赔偿、劳动保障、安全事故、办理各类证件等问题困扰着外出务工人员。卢金生想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靠每个人单打独斗,在外维权困难,还将引发社会稳定问题,需要一个组织把他们教育好、引导好,帮助解决个人难于解决的问题。在他的建议下,5名党员联名向丰城市委组织部和蕉坑乡党委提出了建立“蕉坑乡驻台州流动党支部”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复,卢金生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他担任支部书记后,处处以身作则,积极联系当地党委解决了近1000平米的活动场所,自费投入5000多元配备了电教设备,经常组织党员和群众学习法律、政策、技术等活动,为党员安了“家”,使群众有了“主心骨”。他带头每月开展“乡情家访”,填写“乡情日志”,建立“乡情档案”,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在他的引导下,设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以党员和创业人士为主体的调解队伍,帮助务工群众化解内部矛盾,对外协调劳资关系、工伤赔偿、意外事故等维权纠纷。
去年9月,一蕉坑农民下班途中夫妻俩双双遭遇车祸,卢金生等6位流动党员先期垫付6万元医疗费,并与交警等部门调解,妥善处理了这一事故,赢得了当事人与当地部门的一致好评。
路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介绍说:“老卢是个热心肠,他不但带好了蕉坑人,还帮助我们调解其他地方的外来人员发生的矛盾纠纷。10多年来,蕉坑人在峰江的刑事案发率为零,在外来人员中带了个好头,极大地缓解了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在卢金生的带领下,流动党支部建设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得到了家乡和当地党组织的双向认可,被台州列为外来党员教育管理示范基地,成为宜春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样板”。
20多年的荣誉面前,感恩化作行动。
自2002年以来,他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新形象楷模”、“十佳丰城先进人物”,“十佳新台州人”、“十佳新路桥人”,“路桥区议政员”等十多项荣誉。面对家乡和当地组织对自己的肯定和重视,他始终用一颗感恩的心,把梦做得更大,把心用在更多的人身上,自觉将荣誉化作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为加强家乡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他多方协调开通了全省第一条乡镇与外省县市之间的“蕉坑—台州(路桥)”客运长途专线,成为外出人员与家乡亲人联系的“感情路”、成为家乡发展的“高速路”。2002年以来,为家乡引进项目资金3亿元,引导30多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组织外出人员筹资兴建了丰城第一条集镇农民街,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
他还发动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解决金属拆解、刨光、压铸、电镀和鞋业、皮包业等就业岗位1500多个,每年增加群众收入达2600多万元,培养创业经商“老板”297人,其中拥有千万资产的成功人士3名。在外人员购置轿车317辆,平均每10人拥有1辆,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
20多年来,卢金生始终做到挫折面前不失志,成功时候不变色,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树起了党员在群众中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