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刘瑛、丁锐报道: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把发展富硒产业作为推进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作为“生态+大健康”产业的首位产业来抓。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扶持力度,致力打造“世界硒养之都”,富硒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市有富硒产业经营主体136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27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全市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5亿元;开发利用富硒土壤48万亩,建设了一批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开发了富硒粮油、富硒畜产品、富硒果蔬、富硒茶品等60多种富硒产品。丰城市建成富硒特色果园、富硒蛋鸡、富硒种鸭等18个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今年6月,我市喜获“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设区市,宜春市富硒产业协会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称号。
同时,我市立足本地实际,致力打造一批富硒品牌。目前全市注册富硒农产品商标73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富硒农产品255种,宜春大米、丰城富硒大米、上高紫皮大蒜、樟树花生、奉新猕猴桃5种富硒农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特莱”(大米)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丰城市获评“中国生态硒谷”。
能否抓住产业标准的制定权,是产业引领市场的关键环节。我市在加快发展富硒产业的同时,组织各类专家人才,制定出一批富硒产业的省级标准。我市提出的《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涉及稻米、豆类、花生、笋类、蔬菜(薯类)、水果、畜禽肉、蛋类、水产、茶叶、矿泉水11类食品原料及其制品,被省市监局认定为江西省地方标准,有力地策应了我市富硒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立足本地实际,将富硒产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市农业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我市将组建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负责富硒产业的统筹协调、服务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同时争取相关力量,共建南方富硒研究院,为全市富硒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市财政每年将统筹安排5000万元以上富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富硒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按市到县资金不低于1:1比例配套支持。逐步建立规模5亿元以上的富硒产业发展基金。同时综合利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股权融资、资金过桥等措施,为我市富硒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市正在规划选址建设富硒产业园,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宜春富硒产业招商方案,引进培育一批国家、省、市龙头企业和“单品冠军”,为我市富硒产业引领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