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宜春头条客户端讯 江捷、记者汤英报道:“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是宜春真实的写照,近年来,宜春依托其优越的森林资源条件,在推行林长制工作下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涌现了明月山景区、靖安县全域森林旅游、铜鼓县汤里森林温泉等一批批优秀的森林旅游基地。在宜春森林旅游产业欣欣向荣之际,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了解,宜春市现有林地面积107.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33%,活立木蓄积量5330.2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4.48亿株,森林覆盖率达56.98%。2013年9月,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称号;2017年3月,靖安县三爪仑、铜鼓县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首批“江西省省级示范森林公园”;2017年7月至2019年,宜春市有11个景区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森林体验(养生)基地。
宜春市森林旅游产业欣欣向荣。以明月山大景区为例,明月山以“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的宣传口号,设计了独具明月山特色的浪漫爱情之旅,已逐步建成了一个集山、泉、禅、农为一体的山岳型景区,并着重打造六大景区。2019年该区森林旅游(公园)收入416283万元,占宜春市的93.43%。此外,袁州区花卉苗木企业实现从卖苗到卖景的转变,该企业以“养殖、种菜、中药材,看花、摘果、卖景色”的模式,形成“生态旅游产业+花卉苗木基地”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折射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地方全域森林旅游发展也呈现向好趋势。铜鼓县重点打造了汤里森林温泉“4A”级度假区、天柱峰“3A”级景区、大沩山滑雪场“3A”级景区、茶山林场长寿养生度假区、上四坊养生度假区,注重把生态旅游发展同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以森林康养为重点,努力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此外,樟树市探索“森林旅游+道教养生”模式,閤皂山旅游度假区便是代表。该景区以“神秘的道教祖庭、古老的药都祖山、神奇的养生福地”为主题定位,新建了大万寿崇真宫灵官殿、祖师殿、昊天殿、灵宝法坛、道观广场等景点,修复了一天门、鲤鱼洲、朱熹桥、揖仙桥,投龙潭瀑布、九龙潭等景点,并定期举办祈福法会、道教交流会、体道班等宗教活动,成为集森林环境、园林景观、传统文化、中医国学、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著名景区。
据悉,2019年,宜春市森林旅游(公园)总收入445579.85万元,同比增长4.79%,其中旅游收入442799.85万元(含门票收入166069.32万元、食宿收入218043.39万元、娱乐收入19970.54万元、其他收入38766.6万元),旅游总人数1282.52万人,海外旅游者19.08万人。
面对如此朝气蓬勃的森林旅游产业,宜春市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布局规划,提升森林旅游产品,做强名气、人气,促进森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创新机制,加强人才建设。强化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行业管理职能,完善森林旅游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职业教育。
科学布局,编制发展规划。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产品主题特色和区域旅游发展现状与走向,认真编制森林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做好发展空间布。再次,要创建精品,丰富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大力推进山地生态游、森林温泉度假游、森林养生游、城郊森林休闲健身游等特色森林旅游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着重保护,提升森林景观。做好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杜绝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另外,要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强化现有森林植被、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湿地的保护。
注重融合发展,构建新型模式,大力实施“森林旅游+”行动,拉长产业链;加强森林旅游与康养的融合、森林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森林旅游与种植业的融合、森林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森林旅游与体育的融合。
加强营销,提高综合效益。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大数据和新媒体运用的森林旅游宣传营销机制,策划实施一系列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森林旅游主题活动,实现精准宣传、抱团营销,打响宜春森林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森林旅游融资方式创新,鼓励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投资森林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森林旅游集团。
宜春山明水秀,是农业上郡、生态家园、富硒大市。宜春有“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的温柔小意,又有“云中罗绮香风落,月底笙歌醉梦回”的柔情似水,更有“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的温暖风光。一言以概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