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宜春头条客户端讯邹循华、熊佳凤报道:“一支笔最重要的是笔头,根据毛笔的用途,首先去市场采购原毛料,选出适合制作的毛料。”王耀忠拿起几支毛笔,分析着它的毛料。“根据笔的用途不同,选择不同的毛料制作:如写毛笔字选用羊毛吸水性好,画画的笔选用松鼠毛弹性好,日常用的刷子用猪鬃韧性好。”
元月下旬,在丰城市袁渡镇的一次采访中,见到了正在村史馆向孩子们讲解毛笔制作工序的笔匠王耀忠。被他的细致的动作和专注的眼神所吸引,我伫立在旁观摩许久。
毛笔在古代位居文房四宝之首,即使到了现代依旧深受文人墨客的垂青。但制笔师的行业却今非昔比,作为丰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袁渡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忠每一分钟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肩上日见沉重的担子,这是独属于匠人的命运。但手工制笔的繁杂与苦闷,在每一支毛笔被制成后都变得不值一提,这也是独属于匠人的乐趣。
自古以来,丰城市袁渡镇王洲村就有做毛笔的传统。四十年前,整个村蔚然成风,几乎家家都会做毛笔。今年45岁的王耀忠是丰城市袁渡镇王洲村下西组人。受祖辈和大环境的影响,王耀忠从小对毛笔制作耳濡目染。从15岁拜师学艺起至今,30年来,王耀忠已制作了30多万支毛笔。也因为随着制作数量的增多,和技艺的不断精湛,王耀忠成了当地有名的毛笔师傅。
“制作一只成品毛笔,需要128道工序才能完成。”王耀忠现场展示着对毛料的撕碎、脱脂、祛绒、对齐、切毛、披毫、等工序。“做笔如做人,要认真去做好每一支笔,人要正,心要静,不能做‘败笔’。”
传统文化的兴衰更迭,使得曾经全村人制笔的盛况早已不再,然而王耀忠一户还在苦苦坚守。30年来,王耀忠以传统工艺流程的传承发扬为根基,在确保毛笔品质的同时,还尝试创新笔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取得了良好成效,他做的笔头供往高端市场,受到市场青睐。
“我当时也不想做,想放弃了。后来回想一下,这个毛笔手艺,从祖先传到我们这一代,也是几百年了,让它失传也是可惜嘛,我想还是继续地传下去,现在我和我妻子一起做,带了几个徒弟,我接下来的打算就是,把祖宗流传到我的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不但我家会做,其他人要学,我也会教他做,目前还没有机器可以替代手工制作,所以我要继续将这个给手艺发扬光大传下去。”
墨笔画丹青,名作留传世,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在王耀忠的眼里,只有一支笔,一片丹心。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