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曾志翔报道:12月27日,宜春市政府新闻办、宜春市科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介绍服务“三农”工作成效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超前谋划,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市科学院围绕产业发展前沿,立足农林领域实际需求,主动谋划项目,积极争取项目,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参与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获得立项,是建院以来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首次在科技战略研究领域获得立项。省科技厅管理科学决策咨询类项目“江西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联动新机制对策研究”获得立项,实现了科技战略研究领域省级项目的突破。此外还获得了省社联社科基金项目“宜春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市科技局决策咨询类项目“宜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期评估和‘十五五’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谋划”“宜春市科技服务工业园区模式研究”立项。
省级综合试验站拓展了新领域。首次获得省级旱粮体系赣西综合试验站、食用菌体系赣西综合试验站、大宗淡水鱼体系赣西综合试验站,实现了宜春市科学院在综合试验站新领域的突破。2024年全院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项目资金1392.06万元。
久久为功,科研成果呈现新亮点
保持科研的专注性和持续性,久久为功,善作善为,涌现出一批亮眼的科研成果。
高水平论文有新突破。全年共发表论文12篇,有4篇SCI论文,数量为历年之最,其中助理研究员曾龙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论文一篇,该杂志是植物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最具权威性学术刊物,是宜春市科学院首次在SCI 1区发表论文,影响因子首次达到10.0。
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取得突破。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合作开展的水稻降镉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面积300余亩,水稻镉含量全部达标。中药材金毛狗蕨人工繁育突破技术“瓶颈”,通过组培与土培技术的相互应用及印证,繁育出人工培育苗木800余株,是国内首批突破这一技术的科研机构之一。
紫山药浅生定向提质增效技术2023——2025连续3年列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主推技术。此外2024年认定宜油薹3号、紫福椒1号、赣线2号3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YC5及其在防治山药黑皮病中的应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认定地方标准1项(紫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紧贴基层,产业服务展示新作为
始终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研的最终目标和方向,深入一线,紧贴基层。
院地合作持续深化。与明月山洪江镇签订科技服务协议,为明月山的水稻、果树等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这也是宜春市科学院首次开展院乡(镇)合作。2024年农技人员领办“两片”擂台赛中榜5项,为全省地市科研机构中榜最多,重点为袁州、丰城、樟树三地的水稻、油菜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首次承接樟树、丰城两地水利局“采砂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影响评估”项目。
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优化。通过承办市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训,打造市科学院培训品牌,壮大乡村振兴服务阵地。截至2024年已承办6期高素质农民培训,共培训学员253名,学员满意度高达99%,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开展有益的探索。
乡村振兴成果发布再次强化。今年第二次举办乡村振兴成果发布会,邀请来自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单位60多人参加,发布全院近年来取得的24项成果和1个特色工作,其中有10项成果为今年首次发布,收集各县(市、区)提出的农林方面技术需求20余条。
因地制宜,科普宣传取得新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普两翼齐飞,利用院自然博物馆和科研基地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探索创新科普工作服务模式和科普工作质量提档升级。
首获国家级荣誉。全院科普工作的突出贡献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院建院以来首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科普讲解屡获佳绩。组织参加省、市科普讲解大赛和省林业科普讲解大赛,并荣获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1项、省林业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1项,全市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及全市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的佳绩。
科普基地提档升级。自然博物馆获得省科协2024年江西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项目支持。完成鱼类标本室,进一步丰富馆内标本种类,目前动植物标本展品已达1800余种。完成了院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苎麻种质资源圃建设。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