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甘点江、王洪樑、陈心如)为立足江西“医药”地域特色,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青春力量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传承,近日,宜春学院“岐黄文化 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千年药都”樟树,首站奔赴双金园艺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中医药探索之旅。
药源基地寻药脉
“我们基地的培育品种主要以‘三子一壳一皮’为主,‘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清江枳壳’先后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践队在双金园艺场的农技老师带领下走进育苗基地,队员们穿行在苗垄间,聆听农技老师讲解着每一味药材的生长习性和道地性特征。队员们对“道地药材”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厚重。
在与老师的互动中,队员们不仅学到了药材培育的基础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与地域环境的紧密关联。这场“行走的课堂”以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队员们对中医药资源有了更深的认知,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直播传药韵
百草园内,正在进行一场“移动直播”。 “家人们好!我们现在双金园艺场,跟着我们的镜头看看我们江西人自己的中药园……”实践队内的药学专业队员化身“文化主播”,向直播间的网友们介绍每一味药材的功效、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形式新颖、大众喜爱的方式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药知识,爱上中药文化,传承岐黄根脉。
镜头前的青春身影,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让“药都”药香跨越地域,飘遍江西,走向全国。
青春药田耕实践
最热烈的场景在“研学实践田”,队员们又化身“药农”撸袖挥铲、拌土栽苗,在直播间中种植芦荟药材。从理论到实操,青年们体味“一粒种”到“一株药”的艰辛。汗水浸透衣背的潘同学笑言:“手上的铲子比实验室移液枪的重多了,但我感觉这样的劳动特别有意义,每一次挥铲都像是在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文化寻根,更是一次劳动教育,将岐黄文化传承与栽种培育的实践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学思践悟”的成长平台,让学生们在助农种植中读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意,在田间地头里感受“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